遊戲產業是一個變動相當劇烈的市場,幾乎每一個遊戲平臺都曾有稱霸一時的年代,而要維持顛峰狀況卻相當不容易,例如在最近這幾年內,玩家就可以觀察到臉書遊戲從極盛至衰退,也才不過不到幾年的光景。
然而一個遊戲平臺要成功的關鍵因素有很多,除了持有該平臺支援的裝置數量要夠多,同時也要有具有號召力的廠商積極在平臺上推出遊戲,才有可能不斷地吸引玩家前來消費,成為一個正向循環的生態系。
2013 年可說是手機遊戲徹底爆發的一年不為過,但回頭看看 2007 年一月第一支 iPhone 發表的當下,有多少人預見了 App Store 可以發展成今時今日這樣的規模?然而包括 App Store 與 Google Play 等平臺成功的背後,都有著許多關鍵的因素與數據可供玩家來研究。本次的專題報導,就是要帶領玩家一起來探討 2013 年手機平臺的各種數據,看看裡頭會不會有些有趣的資料可以幫助玩家更加清楚地了解整個遊戲市場的脈動。
App Store 與 Google Play 的彼此制衡,關係著遊戲開發者的選擇
拜 iPhone 與 iPad 等裝置的熱銷所致,App Store 在市場上一直領先於最大的競爭對手 Google Play,但經過了 2013 年,這個霸主的地位或許即將產生變化。根據市場研究公司 Canalys 的分析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
2013 年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為 9.98 億部,較 2012 年成長 44%
-
Android 裝置 2013 年出貨量達 7.85 億部,市佔率較去年成長 11%
-
iOS 裝置出貨量達 1.54 億部,市佔率較去年減少 15%
【2012 / 2013 各大手機作業系統市佔率比較圖】
-
以上數據資料引用自 canalys
大約是從 2010 年 Apple 發表 iPhone 4 開始,人手一支 iPhone 的現象可說是席捲了玩家最熟悉的美國、日本及臺灣等市場。但自從 iPhone 5 開始,由於螢幕尺寸始終無法與 Android 熱門機種相提並論,此外在螢幕解析度等部分的優勢也已不復見,因此近日來,玩家應該可以觀察到身邊朋友使用 iPhone 的狀況較以往來的不是那麼普遍,從 Canalys 提出的統計報告更可明顯的觀察出這一點。除了螢幕尺寸與解析度外,Android 系統在不斷地升級後,其流暢度與各部分的功能也已不再像以往般不直覺,而更能被大眾消費者所接受。
-
iOS 裝置雖仍吸引大批粉絲購買,但從數據看來市佔率已明顯下降
由於 iOS 裝置的市佔率大幅下降,也使得 App Store 在全球總下載量的這個部分開始落後給 Google Play。根據 App Annie 的分析報告,在 2013 的年度統計中,Google Play 在全世界的總下載量項目中已後來居上,領先了 App Store 15% 之多。但儘管如此,App Store 在營收部分的依然較 Google Play 來得高。
【iOS 與 Google Play 的下載量(左)與營收(右)比較圖】
-
以上圖表的分析數據取自 App Annie
在 Android 陣營的機海策略下,Apple 的高價精品政策以及對於螢幕大小的堅持將可能會讓搭載 iOS 裝置失去更多的市佔率,最糟的後果可能就是導致遊戲開發者優先考慮以較多人使用的平臺為首發遊戲平臺,使得 App Store 逐漸喪失優勢。不過就目前的狀況看來,要走到這一步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Apple 對於整體市場仍有其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日本成為全世界最大的 App 市場
中國、日本、美國、歐洲等地區,那個市場的玩家在手機遊戲市場中投入了最多的金額,相信將是許多玩家關心的課題之一。
【全球手機遊戲市場營收比較圖(統計區間:2012 年 10 月~2013 年 10 月)】
日本在 2013 年正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 App 市場(統計圖表引用自 App Annie)
在這次的統計中,是由人口僅相當於美國 1/3 的日本奪得了第一名!相較於去年底,日本手機遊戲市場的整體營收幾乎成長了 3.3 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日本抽卡類型的遊戲熱銷所致。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日本相當流行的手機遊戲《
龍族拼圖(
Puzzle & Dragons)》下載量也已超過了 2400 萬(不含首抽),幾乎相當於目前臺灣的總人口數量,且成長速度還沒有衰退下來的跡象。
手機遊戲市場消費金額超越掌機市場
究竟手機遊戲的崛起會不會將掌機市場給取代,一直是許多玩家爭論不休的課題,但如果從數據這邊來看,應該可以得出較為客觀的結論。
根據 App Annie 自 2012 年第四季至 2013 年第三季的分析報告中,可以觀察到掌機在 2012 年底依然處於高峰,但自此之後一路往下衰退,直到 2013 年第二季才又開始慢慢成長。
【手機遊戲與掌機遊戲的市場消費額比較圖】
圖中可以觀察到兩大手機平臺均持續往上成長,至於掌機則可能是因為《神奇寶貝 X/Y》等大作的影響而拉抬了圖表後段的走勢。但後續若是強作無法持續補上,則很可能再度走向衰退(統計圖表引用自 App Annie)
從以上的趨勢,或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讀為掌機的反撲。一直以來任天堂都拒絕讓旗下招牌人物登陸手機平臺,以讓 N3DS 主機能夠有其關鍵性的優勢存在,此外醞釀多年才推出的《神奇寶貝 X / Y》當季在全球的出貨量也達 1161 萬套,影響力不容小覷。
至於 Sony 的 PS Vita 部分,也在最近推出了另類應用 PlayStation Vita TV,次世代主機 PS4 也能夠與 PS Vita 進行串連,這些都是掌機不可能被手機遊戲取代的優勢。
然而在許多玩家在乎的實體按鍵部分,近日封閉如 Apple 也開放了外接搖桿的 API,讓各大硬體、軟體遊戲廠商都可以在這個部分進行發揮。雖說目前相關的產品還在早期的試探市場水溫階段,但不可否認的是愈來愈多知名遊戲作品都已開始支援手機的外接搖桿。
遊戲開發者選擇開發平臺時,不可避免的一定會將最多人使用的遊戲平臺納入考量,未來創新、有趣的遊戲是會選擇在手機上還是掌機上推出,其實都是整體市場的趨勢,也就是每一名玩家的選擇使然。
免費遊戲確實崛起
究竟該選擇以免費商城的形態經營,還是做對玩家最好的付費遊戲,其實一直以來都是相當困擾開發者的課題。但其實免費遊戲並不是一個嶄新的經營模式,大型機臺所採取的投幣式遊玩策略,其實就相當近似於現在手機遊戲採取的營運模式。
提供玩家免費下載的遊戲意味者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嘗試,再決定要不要在遊戲中付費,這樣的特性使得以這種方式經營的遊戲得以接觸到更多潛在的玩家課群,而不用先在下載前仔細的做好功課。
至於付費制遊戲則依然盛行於歐美市場,除了一方面是這些區域的玩家較有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再來信用卡的普及程度也較亞洲地區來得高。其實付費制遊戲說穿了也沒有多少錢,大多數的遊戲僅需玩家一頓午餐,甚至是一杯飲料的代價即可購得,相較於花費數月代價的開發者來說,這樣的代價顯得少的可憐。
【全球最高營收排行榜(按分類排序前兩名)】
-
《龍族拼圖》與《Candy Crush Saga》成為 2013 年最賺錢的兩款遊戲(統計圖表引用自 App Annie)
然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除了因為目前遊戲的選擇實在太多以外,App Store 與 Google Play 目前在臺灣等地區僅支援以信用卡等方式付費也是一大因素,若是這兩大平臺能夠更加善用與電信商配合的電信帳單小額付費機制,或是在更多通路推出平臺的點數卡,或許能強化玩家購買付費遊戲的慾望。
【採用與不採用內購 App 的營收比較圖(左為遊戲類 App,右為遊戲以外的 App) 】
-
藍色實心區塊代表使用內購機制的 App 營業額,虛線部分則代表不使用內購機制的 App 營業額;橘色區塊為遊戲分類以外的 App 統計數據(統計圖表引用自 App Annie)
臺灣逐漸成為被國際廠商所看重的市場
【Google Play 2013 下載 / 營收排名】
-
在 Google Play 營收的排行榜中,臺灣首次入榜並高居第六名(統計圖表引用自 App Annie)
此外或許是臺灣人的競爭性格使然,在遊戲內願意花費大量金錢使自己凌駕於眾人之上的玩家數量也相當多!這使得許多內建排行榜,或是經常舉辦排名賽的遊戲經常獲得許多玩家的青睞。
【世界各大區域的營收成長幅度比較圖】
-
臺灣、香港及東南亞各國,均是被廠商寄予厚望的高潛力市場(統計圖表引用自 App Annie)
看準臺灣市場驚人的消費力,近日來許多遊戲均紛紛登陸臺灣的手機平臺,其中又以《
龍族拼圖》Android 版在臺上架的事件最吸引到玩家的關注,而在短短僅約半個月的時間內,該遊戲也衝到了臺灣 Google Play 暢銷排行榜的第八名,未來若是遊戲進一步中文化及推出 iOS 版,相信更會在臺灣遊戲市場丟出一顆震撼彈。
【App Store 2013 下載 / 營收排名】
-
臺灣持有 iOS 裝置的使用者比例大幅下降,連帶也導致臺灣地區在 App Store 的下載及營收均無排進前十名(統計圖表引用自 App Annie)
總結
一般來說要預測遊戲市場的發展是極其困難的,但若是從統計過的數據來看,則或許能概略地推測出未來市場的走向。2013 年無庸置疑的是手機遊戲大爆發的一年,這也導致了臺灣各大遊戲廠商近日紛紛預告要集中開發資源製作手機遊戲。
根據供需法則,愈多人使用的平臺就會有更多優秀的開發者投入其中,而 App Store 與 Google Play 也是拜智慧型手機狂銷的熱潮帶動,才讓許多具有潛力的遊戲開發者選擇將自己的作品發表在上面。
放眼接下來的這一年,玩家或許可以看到更多熱門遊戲在 Android 平臺首發,或是原本一直都在掌機推出的作品轉移到手機上推出,但造成這些原因的,終究還是來自於市場,也就是「你」與「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