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互動娛樂(SIE)旗下 Naughty Dog 開發,已於 6 月 19 日推出的 PS4 動作冒險遊戲《
最後生還者 二部曲(The Last of Us Part II)》,由於故事劇情的安排引來許多喜愛前作角色的玩家反彈,加上上市前全球各大媒體一致好評與上市後網路上一面倒惡評落差太大,在遊戲媒體與玩家社群間引發了極大的風波。
以下特別整理這次風波的重點與始末,供玩家參考。
《
最後生還者 二部曲》是 2013 年 6 月在 PS3 上推出、以致命真菌感染末日浩劫為背景的動作冒險遊戲《
最後生還者》的續篇作品。故事設定在前作結局後 5 年的時空,敘述與歷盡滄桑的喬爾經歷無數生死關頭、如今已長大成人的 19 歲少女艾莉,為了維護她所堅持的正義並尋求終結,再次踏上一場殘酷的旅程。
【注意!以下內容敘述將會揭露許多遊戲關鍵劇情,閱讀前還請多多留意!】
事件一:宣傳影片與媒體試玩版本蓄意誤導風波
《
最後生還者 二部曲》最初於 2016 年底的「PSX 2016」活動正式揭露時,宣傳影片中除了成為新一代主角的艾莉之外,還出現了沒有露臉但多數人都認定是喬爾的男性。
之後在 2019 年 9 月洛杉磯舉辦全球媒體體驗活動中,首度開放開發中的兩個章節供與會媒體試玩。其中一個西雅圖的章節是在遊戲中段的進度。在當時試玩到的版本中,喬爾會在章節的最後現身。而且與這次試玩活動同步播出的直播影片中,也有出現同一段喬爾現身的場面。因此讓許多喜愛前作的玩家(包含與會媒體)都對喬爾的再次登場抱持著極高的期待。
不過在正式版遊戲的故事劇情中卻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其實喬爾早在艾莉踏上復仇之旅前就已經死去,在該章節最後實際上登場的是另一名角色傑西,不是喬爾。也就是說製作團隊在給媒體的試玩版本以及給玩家的宣傳影片中,都透過刻意誤導的手法,讓大家以為喬爾仍是這次故事的主要角色,會與艾莉一同冒險。
主導本次《
最後生還者 二部曲》故事劇情發展的創意總監尼爾?杜克曼(Neil Druckmann),在上市後的媒體訪問中,解釋在預告影片中刻意誤導的手法是為了防止劇透,其靈感是參照當年 PS2《
潛龍諜影 2:自由之子》在預告階段隱瞞主角是「雷電」的手法。對媒體評測保密協議中的嚴苛劇透限制也是基於同一考量。
不過此一操作玩家期待卻又讓期待落空的手法,無疑是替之後的風波埋下了未爆彈。
事件二:關鍵劇情內容洩露與創意總監貼文風波
《
最後生還者 二部曲》於 4 月底在網路上爆發了關鍵劇情內容洩露風波,有許多從不知名來源取得的關鍵劇情影片與內容被大量洩露到網路論壇上。而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透露了喬爾會被這次遊戲中的另一名主角「艾比」持高爾夫球桿虐殺。由於許多喜愛前作的玩家都非常希望喬爾能在這次遊戲中再次登場、有一個較為圓滿的故事。官方也在事件一中引導玩家朝這樣的方向期待。但是這波上市前的劇透卻證明事與願違。
在關鍵劇情影片洩漏後,有許多基於這些影片揣測的劇透敘述在 Reddit 等論壇上傳播。不過由於洩漏內容皆為片段,因此相關敘述出現了不少誤謬與偏差。其中有一些意見導向了所謂的「SJW ※(社會正義戰士)」爭議,認為編劇團隊是為了蓄意迎合 SJW 族群倡導的 “進步、正義” 議題,才故意安排一名屬於 LGBT 族群的壯碩變性人角色(編按:指艾比,但艾比其實不是變性人)殘酷的殺死了大家期待的喬爾。
而本作的創意總監尼爾?杜克曼事後在 Instagram 上一篇引用美國知名搖滾樂手科特?柯本(Kurt Cobain)言論的限時動態,又將這波主要因為劇透引起的不滿聲浪導向「對同性戀、有色人種與女性族群的歧視」這個爭議話題上。不但進一步激化玩家不滿的聲浪,而且更加深部分玩家對「迎合 SJW」此一指控的認知。
事件三:媒體與玩家評價的兩極化
在《
最後生還者 二部曲》正式上市前,有邀請全球各大遊戲媒體與 YouTuber 等相關內容創作者搶先體驗完整版遊戲,並依照與 SIE 官方簽訂的保密協議分兩階段公開試玩心得。
根據知名媒體評分彙整網站 Metacritic 匯集 110 家全球媒體的評測分數,《
最後生還者 二部曲》得到平均 94 分的超高評分。其中有 103 家給予正面評價,超過 50 家給了滿分 100 分,沒有媒體給予負面評價。不過玩家社群在遊戲正式上市後卻延續了先前劇透風波的負面方向,給予一面倒的負面評價。即便 Metacritic 緊急清除了部分洗榜評分,但目前玩家的平均評價仍只有 4.9 分(滿分 10 分),且負面評價多於正面評價。
媒體評分與玩家評價的兩極化,引爆了玩家社群對於媒體評分公正性的質疑。特別是絕大多數的媒體評測對故事劇情部分都沒有明確的說明與評價,而這正是引發玩家一面倒低評價的主因。而媒體評測中之所以沒有具體指出故事劇情的關鍵點,其實是因為評測的保密協議中有規範不能透露「任何人物的命運與引發的事件」以及「除艾莉以外的可遊玩角色」,因此難以做出什麼具體評論,只能有限度帶過。不過其中也有部分媒體如 IGN Japan 是以不具體陳述劇情內容的迂迴方式,對這次劇情安排的潛在疑慮與隱憂進行評論,並給予較持平的 70 分評價。也有不少媒體如 GameSpot 在評語中表達了遊戲的故事劇情讓人 “難受” 的觀感。
即便如此,但在 Metacritic 有將近半數媒體給予 100 分滿分評價的現象,依舊讓玩家社群對這波媒體評分抱持著高度的不信任。畢竟在多數玩家的觀念中,滿分代表遊戲是 “完美”、“無可挑剔”。確實這次遊戲在故事劇情的安排上有很多不見得能被玩家接受之處,偏偏這部分又很難見到媒體評測對此有具體評論或提醒。不論這些媒體是基於什麼樣的觀點將遊戲評為滿分,或者滿分是否真的代表完美無可挑剔,都已經不是重點。
在風波擴大之後,部分參與上市前評測的團體陸續對自身評價與玩家評價巨大的落差進行說明,主要話題集中在強調評測並無金錢等外力介入,以及主觀感受落差的部分。前 IGN 編輯 Alanah Pearce 也分享了對 IGN 評分的看法。她表示編輯都是以自己的想法與體驗來做出評分。評滿分並不代表完美,而只是當事編輯對極為推薦、可能成為經典的優秀作品所給出的評價。
巴哈姆特編輯部同樣參與了這次《
最後生還者 二部曲》的搶先體驗,並在電玩瘋與 GNN 刊登評測影片與試玩報導,基於各自的觀點給予遊戲評價。不過因為負責電玩瘋單元的編輯阿豪在哈啦板上以巴哈姆特編輯的身分發文表達對遊戲的肯定,卻與許多玩家的看法有極大出入,激化了玩家對巴哈姆特編輯部的質疑。針對此一風波,巴哈姆特編輯部主管 linger 已於日前發表致歉信,對阿豪違反編輯部內部規定的行為表達歉意。
事件四:徹底推翻前作玩家對角色的認同感與難窺全貌的敘事手法
遊戲上市前,玩家就已經得知這次的主角是 5 年後的艾莉,而且喬爾依然健在、有機會登場。不過在實際遊戲中,卻殘酷地在遊戲開頭沒多久就賜死喬爾。不但完全沒有交代兇手的來歷,且事發前玩家還得操作兇手經歷一段逃生冒險。等於上一刻玩家親手操作的角色,下一刻卻殘酷地殺死自己喜愛的前作主角。就第一印象來說,很難讓人對身為兇手的艾比有認同感。
此外,當遊戲開頭玩家第一次操作艾比的時候,至少還是在一無所知的狀態。但第二次操作艾比的時候,她已經是玩家心目中認定的十惡不赦。這樣的安排讓許多玩家無法接受,但偏偏又沒得選擇。雖然實際將艾比的主線故事體驗過一遍之後,多少能了解她的動機,不過初始的反感印象很難抹消。
而且這次遊戲中對深受粉絲喜愛的前作角色,有著太多殘酷的安排。不但喬爾一開始就慘遭虐殺,艾莉也在最後失去了太多東西。有不少玩家認為這次的故事劇情似乎為了 “黑” 喬爾與艾莉而刻意讓兩人有很多反常的行為舉止。這些都是讓不少玩家覺得與自己對此一經典續篇作品的期待相違背之處。
此外,由於這次遊戲採用了片段交錯的敘事手法,不但有艾莉跟艾比兩條主線,而且主線中還穿插了不同時間的回憶場景,而這些場景正是揭露各自處境與動機的關鍵,尚未經歷之前很容易抱持著滿滿的質疑。可以說遊戲刻意讓玩家從震驚與憤怒的情緒下開始遊戲,並穿插很多讓粉絲不太容易接受的橋段,直到後面才逐漸交代來龍去脈。不過對不少玩家來說卻是為時已晚,反感已經根深柢固、難以扭轉。而且交織不同角色與時間軸片段呈現的故事劇情也比較不容易通盤理解,與前作線性的敘事手法相差很大。
而這幾個事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本事件。可以說前三個事件都只是導致風波擴大的次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故事劇情的安排不符合許多玩家的期待」。製作團隊引導了大家對故事劇情乃至於對喬爾與艾莉的美好期待,卻在最後徹底打破這些期待。即便編劇團隊對這樣高度挑戰的劇情安排有再多想法,不過擺在眼前的事實就是這個決定帶來超乎預期的反彈與風波,讓 Naughty Dog 的金字招牌蒙上一層陰影。
後續有玩家在知名連署請願網站 change.org 發起「重新製作最後生還者二部曲故事劇情」的連署,針對這次不被許多玩家接受的故事劇情提出重新製作的請願。截至發稿時點已經有超過 46000 人參與連署。
遊戲資訊
?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LLC. Created and developed by Naughty Dog L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