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聽到Sony宣布禁止遊戲出版商Pqube在歐美地區代理ω 迷宮Z(Omega Labyrinth Z),真心希望這僅僅是單一個案。然而,這個想法很快就落空了。我心中擔憂程度再度因為遊戲開發商Marvelous宣布他們將配合遵守Sony新的審查政策,閃亂神樂Burst Re:Newal(Senran Kagura Burst Re:Newal)必須要延後推出而提高。就銷售量來說,忍亂神樂系列可比ω 迷宮系列(Omega Labyrinth)來得大上許多,更凸顯出這議題的嚴重性是不可小覷。
ω 迷宮life(Omega Labyrinth life)
最近這樣的情況更隨神獄塔Mary Skelter 2(Mary Skelter Nigtmares 2)在歐美地區於Switch獨佔顯得更加嚴峻,而製作商D3 Publisher更是將Omega Labyrinth life(ω 迷宮life) PS4版改成"超和諧"的版本,可見Sony已經將這套準則放大到不論是大型開發商還是小型製作商都適用。
這樣的審查機制層級更抬升到了全世界。該適可而止了。這些審查制度所造成的後果才正要透過銷量下滑來反映、甚至智慧型手機遊戲的發展因而有加速趨勢來顯露。Sony最近向華爾街日報發表有關審查機制的更多細節部分,我想已經是時候來討論這件事情的對錯。
至於為什麼讓Sony甘願冒著失去這塊擁有死忠粉絲與市場的風險、進而做出如此決定,背後並沒有太複雜的原因。其中一點是法律議題,實際上這些遊戲在一些國家早在Sony出手干涉時就已經有被禁售的紀錄了。在2016,女武神驅動-比丘尼(Valkyrie Drive Bhikkhuni)就遭到德國與澳洲有關當局判定因包含色情內容因而違反當地法規,沒辦法在當地市場進行銷售。
神獄塔斷罪瑪麗2(Mary Skelter Nigtmares 2)的洗澡場面
在玩家取得非代理版遊戲(指水貨)相對方便的現代,Sony擔心這樣的狀況會引發法律制裁-至少網站techradar相信這個被提供給華爾街日報提供的原因是合理的。但Sony難道不會顯得太大驚小怪嗎?我們不能否認日本遊戲常常充滿對較低年齡女性(或是具備較幼兒的外型)充滿了性描述,這對在歐美當地市場或媒體上會遭到撻伐或抵制的風險。實際上,我曾經在這個網站撰寫有關神獄塔斷罪瑪麗2(Mary Skelter Nigtmares 2)的評論文章,也毫無疑問的發生了,但Sony絕對不是是需要被譴責的那一方。 相對的,反而是那些零售商應該要擔起責任,他們才是真正將遊戲背殼印上"限日本境內販售"字眼的遊戲銷售出去的人-那些沒有權力銷售這款遊戲的廠商。
在這案例中,Sony可說是盡到他們該做的義務:遵守當地法規將遊戲送交日本當地審查機構-CERO審查,也是在取得許可後才在市場上販售。如果真要說,這些將遊戲輸往海外的零售商反倒是必須要面臨他們所作所為所帶來的後果以及該負的責任。就我認知中,沒有線上零售業者停止出口這些原本因為內容包含情色內容進而擔心遭到"法律議題"關切才花費功夫送審的遊戲。現實中,某些廠商甚至以這點做為賣點。一個以亞洲的零售商甚至將這作為宣傳主軸,強力放送重度養眼畫面導向(沙必死)的遊戲像是生死格鬥之沙灘排球3(Dead or Alive Xtreme 3)。這家零售商看起來是沒有在擔心。如果你再溯源往更上一層去追究責任,便會發現再怎麼樣都是與CERO扯上邊,而非Sony。
閃亂神樂Burst Re:Newal(Senran Kagura Burst Re:Newal)因應Sony審查機制調整遊戲封面設計
當我們在談遊戲針對歐美市場在地化的話題時,這議題就變得更為單純-法人機構如PEGI或是ESRB是具備決定遊戲是否可以合法發售或是禁售的組織。任何不滿的抱怨都直接跟他們有關聯,而Sony壓根與遊戲送到這家國家等級機構審查後、究竟是會通過審核還是審核失敗沒有半點責任。以閃亂系列為例,在PEGI(歐洲)限定要16歲以上才能遊玩,比起日本規定要17歲以上是小了一點。但沒有人對這個遊戲有任何問題,除了Sony自己以外!問題是這家公司根本不會因此而在法院上被攻擊,因為他可是完整落實審查制度的。
華爾街日報同時提到這家公司也擔心會引發爭議性議題,而且也看到了前陣子因為性騷擾風坡而延伸出的#MeToo醜聞更加擔心。然而,#MeToo這活動是有關於現實世界中對真實人物性騷擾、而非對杜撰的虛擬角色(特別是只有玩家才有影響)。這醜聞(指#MeToo)牽涉到了大眾的娛樂產業、影響遠大於視學小說(遊戲類型)產業、有些遊戲全球的銷量可能也就不過數千套。將這兩個做比較真是滑稽又可笑的。在最糟的情況下,Sony可能要因此取消高敏感性劇情動畫或是過度充滿性暗示的遊戲直接取消直播功能。其實這在之前子彈少女幻想曲(Bullet Girls Phantasia)於PS4上發售時就已經做過了,那時分享功能主要是在遊戲中被充滿情色的拷問場景中被禁止。當然也許有些玩家會藉由透過擷取卡繞道的方式規避這條限制,但老實說有多少人會這樣幹而造成影響?
Sony真正該擔心的應該是:有些產生爭議的訴訟是來自看到購買了有情色內容、但為數不多的實況玩家在直播的玩家,或該說是那些擔心接下來預定要發售的遊戲究竟會受到審查方法的調整、產生怎樣影響而焦躁不安的PlayStation消費者
既然現在3A級大作像是惡魔獵人5(Devil May Cry 5)已經受到Sony新的審查機制影響(以一種可悲又困惑的作法-一開始只有在特定國家用更新檔蓋過去,到後來整個調整擴大到版本都被和諧了),代表這已不僅僅是御宅圈的問題。當法國網站jeuxvideo.com甚至興起了一番討論,多數持反對意見並好奇如電馭叛客2077(CyberPunk 2077)是否也會受到影響。
下一波次世代的家機硬體正要開始發展,Sony比誰都了解品牌印象位居關鍵地位的重要性,但究竟遊戲審查機制會把商譽玩得多壞?大眾也許會同情這樣的改變,但玩家們會嗎?而且若Sony真的要來談價值觀的問題,難道不該看看他們歐美遊戲嗎?假如Sony真的想要成為一家道德至上的企業,就該將那些有犯罪行為的遊戲都給禁掉。你不能用雙重標準面對這件事情。
就像是碧血狂殺2(Dead Redemption 2),有個直播主因為覺得很好玩、將遊戲中的女性角色丟到短吻鱷旁邊,也絕對不是件崇高的行為,但Sony從來沒有針對Rockstar的遊戲採取過任何行為就可以發現他們態度。 令人驚訝Sony可笑的尺度-願意花時間去禁止性暗示內容,卻主動擁護、不排斥極端暴力相關內容。當哪裡有殘忍的兇殺案發生,Sony可沒有跳出來去禁止遊戲中發生類似的遊戲場景。
我了解對於規範的需要。就像創作者、所有人都有可能都會、創意或想法有可能無形中不小心跨越過那條道德標準進而牴觸了社會規範。但監管機構確實是存在的,如果真有什麼漏洞或被放任的問題,都應該是這些監管機構應該要優先處理的問題,怎麼想也都輪不到是由遊戲產業來做這件事情。
最後,Sony不能只是說影響很小而且假裝這件事情是要讓整個世界都變得更好。真要說,犯罪與謀殺內容受Sony帶來的影響一點也都不比情色內容好到哪裡去。如果Sony真要變成道德領袖,不能只抓小放大,不管是將自主規範擴大到所有層面或是退出國家審查機制之外都好。玩家們、零售業者們、開發商們與遊戲發行商正在遭受因為這項政策所帶來的傷害。這不會使整個狀況改善,反而是更為糟糕。
========
[原文出處]
[文章心得]
最近看到FF7重製板Tifa的服裝設計跟手遊版的畫面,覺得這個審查機制趨向嚴格真的是蠻有意思的,這也顯示出Sony感覺有歐美化-極端注重具性暗示的內容限制,暴力相關反倒是覺得司空見慣,比較能放在檯面上討論。
不過Switch的尺度反而越來越大,幸好我也有入手哈,最近沉迷於異度神劍2(Xenoblade 2)。
這篇文章當然將所有事情都說跟Sony沒有太直接關係,覺得因噎廢食也不太恰當。但真正做過提供服務的人應該可以體會那種不甘我事,消費者直接胡亂扯的無奈感...(舉例-app不能執行,打給電信商抱怨要索賠這是什麼神邏輯)
========